必威betway西汉姆联网站

当前位置 : 首页 - 必威betway西汉姆联网站 - 正文
必威betway西汉姆联网站知识管理科研团队以合作促发展成效显著

必威betway西汉姆联网站经济管理学院杜荣教授领衔的知识管理科研团队,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探索跨文化知识管理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优势,瞄准国际期刊进行研究设计和实施,形成了多项高水平国际合作成果。短短的几年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团队与西安软件园、陕西省商务厅及有关企业的合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富矿就在学科交叉处


   2005年,杜荣教授赴维也纳参加“知识与系统科学”国际学术会议,遇到了我国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专家王众托院士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以及国际系统科学研究联合会主席顾基发教授的团队成员,在交流中杜荣了解到这些国内学人都在做着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知识管理,同样也在做知识管理研究的她深切体会到组建科研团队、形成研究合力的巨大优势,“为什么我们经管院不能组建一个自己的知识管理团队呢?”带着这个想法,回到学校后的杜荣就积极着手为此准备。2005年年底,杜荣申请校聘关键岗位校级学术带头人,需具有自己的梯队成员,借此契机,知识管理科研团队雏形诞生。
   不同于其他学院具有非常精专的学科方向,该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科方向相对比较分散,大的方向分管理学和经济学,二者又多有交叉,管理学又分很多不同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团队有了知识管理这样一个明确的研究大方向,同时,团队每个成员的研究又各具特色:艾时钟老师侧重于技术工具的应用角度;郎淳刚老师在研究时偏重于团队行为的层面;张卫莉老师主要从文化和法律方面来入手;王燕妮老师倾向于从研发投资和财务指标的角度来研究;刘玉明老师则侧重于从网上社区行为的角度就营销相关的问题做研究……团队从知识管理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文化学派等多角度进行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跨文化知识管理问题的基础。团队带头人杜荣教授希望这样的一种团队特色能够在将来孵化出更多不同方向的团队。


优势源于视野开阔


   团队自成立以来就一直秉承着追求国际视野的理念。除杜荣教授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做过一年博士后研究,其他团队成员也都完成了或即将进行一定的海外研习。追求国际视野不仅体现在这一方面,更为突出的则体现在团队不断加快频度、扩张广度的国际合作交流。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沟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杜荣教授每周都会坐在电脑前利用skype软件以网上会议的形式与在英国和爱尔兰的合作者进行语音会议,就他们手头的项目展开深入而广泛的探讨,这已经成为几位跨越大洋、有着不同肤色学者们的一种固定习惯,为他们之间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有一次,团队与几位海外合作者准备申请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与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开展的资助项目,需要在中英两地分别进行申请,且申请材料须保持一致,为了准备这份申请材料,杜荣、郎淳刚、杨东老师,英国布鲁奈尔大学的PamelaAbbott博士,以及原先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后调至英国芒特福特大学任教的郑颖勤博士,五个人分别坐在各自家中,通过skype会议,在网上进行了高效的沟通,就该项目在申请过程中的各自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从无边界和国际合作的角度看,这些国外学者也是团队的一部分,是我们的跨国成员,就像我们最近取得的研究成果,即国内在外包产业领域比较出色的企业有一个特点——网络拓展,即不限于本公司和国界之内,而是将人力资源扩展到海外客户方人员,企业的团队可以冲破国界,我们的团队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杜荣教授说。


合作孕育优秀成果


   在团队成立之前,杜荣教授也参加过不少国外学者来校的访问交流,在她的印象中,学者们总是千里迢迢作一场讲座便结束了。但2009年6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CathalBrugha教授来校访问令她至今难忘。
   CathalBrugha教授在给青年教师和员工作了精彩的报告与互动交流后,专门抽出一天时间,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了此前提到的项目调查数据分析。杜荣清楚地记得,那一天,Brugha教授先介绍了他的研究理念,他在研究战略管理时并未运用管理学中常规采用的波特的理论,而是借鉴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决策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法则学,形成他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在为团队成员做了一次相关知识的更新升级之后,Brugha教授直接采用团队在研项目的调查数据进行现场分析示范。团队成员都被这种方式激发出极大兴趣,与Brugha教授就数据分析的诸多具体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杜荣深深感到,不同于以往一些简单的,在书本中即可循迹的常规知识的报告讲座,这种实质性的交流才真正是在做研究。Brugha教授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杜荣前后花了几年时间去学习和掌握,如今团队就采用了这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除此之外,团队这样的实质性合作还有很多。“团队的这种实质性国际合作扩充了年轻人的国际视野,对于工作时间不长的我来说,从中得到的收获特别大。”年龄最小的团队成员刘玉明老师不无感触的说。
   2010年8月,杜荣与PamelaAbbott、郑颖勤和知识管理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外包研究中心主任LeslieWilcocks教授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FromBoundarySpanning to Creolization:Cross-culturalStrategiesfromtheOffshoreProvider'sPerspective》在2010年美洲信息系统大会(AMCIS)上得到了最佳论文奖的殊荣。这篇论文的产生得益于合作者之间不断召开的网上Skype会议,从推敲题目,到确定论文构架,再到撰写分工,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讨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合作研究过程。
   从2008年到2011年,团队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4年来,每年来访的国外学者与团队进行实质性研讨交流的次数不下3次。团队在国际合作方面花了很多精力,也取得了很多成果。2006年至2011年,团队在SCI和SSCI期刊上分别发表4篇和2篇论文。美洲信息系统大会上的获奖论文,在国际上也得到了一定关注,每个月杜荣教授都会收到美国信息系统学会(AIS)发来的关于这篇论文的引用跟踪报告,自在线发表以来,截至2011年6月2日,已被下载226次。知识管理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美国 《管理信息系统季刊》(MISQuartly)的主编DetmarStraub,也十分关注这篇获奖论文,他不但向杜荣发来赴美做访问学者的邀请,还表示愿意在研究设计方面和论文修改方面提供帮助。这也为团队成员的文章将来冲击《管理信息系统季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团队的研究搭建了高端的展示平台。


氛围就是凝聚力


   在管理学中,团队有不同的风格,杜荣教授笑称她的团队是一种“俱乐部”式的团队。“所谓‘俱乐部’式,意味着行政色彩不明显,组织形式比较灵活,在保持核心成员长期不变的同时,其他老师随时可以因团队的某些地方有吸引力而加入团队;另一方面,成员一旦找不到共同研讨的话题,或者发现自己与其他团队在研究方向上更接近,也可以再去参加其他团队。”她解释道。
   在这样一个“俱乐部”式的团队中,始终充盈着一种自由的学术气息。杜荣教授认为,研究需要凝练方向,但学术研究不像工厂生产产品那样完全按照流程进行,在学术研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如果采用命令的方式限制个人研究方向,会打击成员的积极性,所以,要尊重个人的志向和兴趣,给予其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杜老师从来不会因为团队某个成员在短期内没有产出有显示度的成果,就认为他不适合在团队里,她会留给每个人一定的自由空间,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团队带头人更加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王燕妮老师这样说。
   “由于专业原因,我比较熟悉中西文化中的一些优缺点,如果现在还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长制来管理团队,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团队成员既是同事也是永远的朋友,同样,我们之所以与一些国外合作者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状态,也是因为共同的研究兴趣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杜荣始终坚持在团队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成员们都认为,使得团队充满凝聚力的不是行政命令的绑合,而是团队这个大家庭的文化氛围,以及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力。


科研带动教学创新


   团队将教学与自己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及时把国内外教改成果引入教学。团队成员与欧美知名大学的同行保持联系,采用国际主流的原版教材,根据其版本更新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团队成员利用访问研究的机会,听取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布鲁奈尔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管理学相关课程,学习国外同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两方辩论和谈判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调动员工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团队还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与交流机会,邀请前来学校访问的学者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堂上进行演讲。
   团队在教学中以培养员工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教育指导思想,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突出创新理念的引入,在课堂提问时鼓励不同看法,给员工以深刻的创新熏陶;在案例讨论和课后作业中强调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课件设计、展示和演讲竞赛等,增强员工的协作能力。团队还注重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实践,引导员工利用互联网跟踪了解著名企业的管理活动,不少员工从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中萌发经营和管理的念头,创办了员工社团,为企业做起了咨询服务。
   杜荣和张卫莉老师曾长期承担该校《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双语教学任务,是经管院双语教学的骨干,二人还与郎淳刚老师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共同承担本科生双语教学课程 《跨文化管理》,并在学校国际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BBA)招生后,承担了“来华职工教育”研究资助课题“全英文授课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方案”,完成了国际教育学院BBA及MBA课程设计,并成为国际教育学院BBA课程全英文授课的骨干。
   展望团队的未来,杜荣教授有着许多构想:在战略定位上,希望能够集中全院在跨文化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力量,争取到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在组织策略上,希望能在保持研究大方向稳定的前提下,更加淋漓的发挥每个成员的研究特色。在沟通交流上,希望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国内外同行之间能够进一步增进研讨的广度与深度。在人才培养上,希望团队进一步在教学中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管理学人才而不断探索。
   杜荣教授说:“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刚刚开始起步,与其他很多团队相比,还处于童年期,或者青少年期,但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度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经过高速成长的探索阶段,下一步迎接我们的就是发展成熟阶段,面向未来,我和我的团队充满信心!”

上一篇: 经管院开展2011级新生“魅力宿舍 魅力管生”文明宿舍创建及评比活动

下一篇: 经济管理学院举办第九届业余党校中级班